瓦舍

宋代百姓最早的娱乐场所
瓦舍,宋元时期的民间艺术演出场所,又称瓦子、瓦市、瓦肆。宋元时期的城市娱乐中心,包括茶楼、酒肆、剧场等娱乐场所的总称。“瓦”取“来时瓦合,去时瓦解”,野合易散,没阶级限制、来去自由之意。[1]
瓦舍兴起于宋仁宗中期到神宗前期的几十年内,应市民娱乐之需要,原来分散在各地的各种民间伎艺汇集到城市内演出。瓦舍内设围栏或者布帘划分表演区域和观众区域,称之为勾阑、勾栏。勾栏的原意为曲折的栏杆,在宋元时期专指集市瓦舍里设定的演出棚。瓦舍的规模很大,大的瓦舍有十几座勾栏。瓦舍内游艺项目很多,上演技艺达到百种,以说话、傀儡、杂技、杂剧、影戏最为盛行。瓦舍里开设经营服装、玩物、杂货、茶楼、酒肆、理发等店铺。[1][2][3]
瓦舍与中国杂剧与南戏的演出相联系,是戏剧文化发展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1]

发展历史

宋元时期,人们把商业性游艺场所称为“瓦舍”(或称“瓦子”“瓦市”“瓦肆”等),而在瓦舍里设定的剧场称作“勾栏”(或称“勾阑”“钩栏”等)。[1]瓦舍原指僧房,勾栏原指“夜摩天王”,是欣赏音乐的建筑物。从戏曲艺术发展的历史角度看,唐代的戏场几乎全部以寺庙为依附,这种寺院戏场到了宋代,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宵禁制度的瓦解,开始走向民间,形成了宋代遍布市井的娱乐场所。由于传统戏场与寺庙的关系密切,人们借用“瓦舍勾栏”来称呼专门表演百戏、杂技、歌舞的建筑。在瓦舍范围内的场地设有演出各种技艺的勾栏,而勾栏的建造外形借鉴了当时神庙戏台的一些特点,设立戏台和神楼,建造全封闭的、四周围起、上面封顶的建筑,演出时不受风雨寒冷的影响。[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