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戏

中国古代艺术表演、竞技、杂伎等多种类型活动的总称
百戏,又称“角抵戏”和“散乐”,产生于汉代,是中国古代艺术表演、竞技、杂伎等多种类型活动的总称。百戏按其内容可分为四类,即竞技类、杂伎类、乐舞类和口技类;主要项目有角力、武戏、叠案等。[1][2][3]
百戏起源于原始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并伴随社会的进化而不断发展完善。其名称虽最早出现于《后汉书·孝安纪帝》,但属表演范畴的百戏艺术雏形早在春秋战国就已陆续形成;至秦汉,百戏艺术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艺基础上有所突破,融歌舞、杂技演出为一体,是一种更为综合的艺术形态。[4]汉代是百戏的兴盛期,汉武帝对推动百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曾多次组织宫廷角抵戏;到了东汉,百戏已经成为民间佳节盛宴中的重要娱乐活动。[5]隋炀帝时,政令大改,百戏被编隶属于太常,并以“散乐”称之。唐代后,宫廷及豪家散乐百戏呈现出盛唐之风,表现在不断更新衍化的百戏类型、不断提升的表演技艺水准与不断扩充的演出规模等。[4]
百戏表演包含了多种杂技项目,是现代杂技的前身之一;2019年宜宾杂技团表演的《争奇斗技》走上了春晚的舞台,大型原创杂技舞台剧《东方有竹》也获奖无数;宜宾杂技团还先后去往了巴西、土耳其美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让这一传承千年的技艺,真正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6]

历史回顾

南北朝时,“散乐”与“百戏”合称“散乐百戏”,涵盖面更加广泛。《隋书·音乐志》载:梁朝天监四年的一份宫廷宴会的节目单,第十六项是“设俳优”,安排在雅歌与[]舞之间,从第二十一项起设各种杂技,可见俳优、民间舞和杂技都是当时“散乐百戏”中的主要项目。北齐时,百戏表演中有“俳优侏儒”,西魏时有“俳优角牴”。唐代长安设有教坊,“以隶散乐,倡优,曼延之戏”,已有技艺的侧重,“倡优”重说唱技艺曼延之戏指杂技表演。教坊中有黄繙绰、唐崇等唐代著名俳优,崔令钦的《教坊记》说他们一个“善[piào]弄”(黄繙绰),一个“善宣赞”(唐崇),可见这两个项曲艺技艺都属“倡优”。宋代习惯上沿用“百戏”指所有民间技艺但已呈现分化的趋势。南宋吴自牧梦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