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

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中国少数民族
普米族是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中国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普米族自称“培米”,“培”为白,“米”为人,有白人的含义。[2]其民族语言为普米语,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羌语支,通用汉文,其主要集居在云南省兰坪宁蒗维西永胜等县。普米族在各处居住地区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分散居处于各地,但在各地又相对集中于各个乡(镇)和居民点。[3]普米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此外,也有信仰藏传佛教、韩规教。截至2021年,普米族人口约45012人。[1]
普米族旧称西番,是古代羌族的分支。[4]原来是大西北的游牧民族,后沿横断山脉南下,进入青藏高原的东部地区,并逐渐沿金沙江雅砻江南下。[2]汉末唐初,部分普米族先民从川西南随畜迁入滇西北地区。[5]元世祖大理时,还部分西番人随军南下,最后定居于滇西北地区。[2]解放后的 1953 年,根据甘、青川西番族人民的意愿,划成藏族。而居住在云南省滇西北的西番族,在1960年自改称为普米族。[5]
普米族地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耕地是山地,水田较少,主要作物包括青稞荞麦等。普米族原就是游牧民族,擅长饲养和放牧,有较为发达的畜牧业。[6]手工业主要是对农副产品的加工,如纺织、铁器制造、竹器编织等。普米族文化丰富多彩,善歌舞,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如传统舞蹈搓蹉、[7]历史古歌《民族来源歌》,礼俗歌《婚礼歌》,叙事歌《伤心调》《赌钱调》等。[8]
新中国成立后,普米族的经济、交通、教育、医疗等各项事业均取得进步和发展。例如,教育医疗方面,普米族地区积极兴办教育,先后开办了中心学校和初级小学,普米族贫困农民的子弟都得到了上学的机会。文化方面,普米族也涌现了一大批本民族优秀的作家、诗人,并先后举办云南省首届普米族“吾昔节”文化研讨会、“东方情人节”——普米族万人情歌盛会等活动。[9]到2019年年末,云南省贫困地区“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基本解决,普米族实现整族脱贫。[10]

族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