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质量指数

衡量人体胖瘦程度及健康的指标
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简称体质指数,也称BMI指数[4][1],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即BMI=体重÷身高2(kg/m2)。[4][5]身体质量指数是衡量肥胖程度的常用指标。[1]
19世纪中期,被称为“近代统计学之父”的阿道夫·凯特勒(Adolphe Quetelet)提出了“身体质量指数”的概念,使人体胖瘦有了判断标准。[3][2]1972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安塞·基斯教授(Ancel Keys)证实W/h2(体重与身高平方的比,即kg/m2)是判定肥胖度的理想指标,并命名为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采用BMI作为肥胖指标。[6]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标准,成人BMI(kg/m2)在18.5~24.9范围内的为正常体重,在25.0~29.9为超重,大于等于30.0为肥胖。[7][8]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成人体重判定》规定中国成人BMI(kg/m2)在18.5≤BMI<24.0范围内为正常体重,24.0≤BMI<28.0为超重,BMI≥28.0为肥胖。[8][9]

历史来源

19世纪中期,被称为“近代统计学之父”的阿道夫·凯特勒(Adolphe Quetelet)在进行一项有关公众健康的研究时,为了区分不同研究对象的胖瘦程度,提出了“身体质量指数”的概念[3],又称为凯特勒指数(Quetelet Index),其认为对于健康人群,无论体重和身高如何变化,其体重/身高的2次方(W/h2)基本不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