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罗汉

佛教信仰体系中的十八位神祇
十八罗汉是十八位证得阿罗汉果的佛教人物,自十六罗汉发展而来。据《法住记》记载,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灭度时,十六罗汉曾受其嘱托,留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流通、护持佛法,直到将来弥勒佛降世。十六罗汉在中国民间流行,慢慢衍变出了十八罗汉。[2]
十八罗汉中,前十六罗汉的名称是:宾度罗跋啰惰阇、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惰阇、苏频陀、诺距罗、跋陀罗、迦哩迦、伐阇罗弗多罗、戍博迦、半托迦、罗睺罗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半托迦。此十六位罗汉固定,后两位罗汉说法是谁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庆友尊者和宾头卢尊者;一种说法是大迦叶与军屠钵叹。西藏地区所传的十八阿罗汉,后两位是达摩多罗与和尚尊者。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接受章嘉呼图克图活佛之说,认为十八阿罗汉的最后两位应该是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1]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阿罗汉,是印度梵语arahant的音译,佛教果位名称,又指修得此果位的修行者。狭义的“阿罗汉”为小乘佛教中的声闻乘四果之一。广义的“阿罗汉”可指代实现了解脱的修行者,乔达摩·悉达多十号中有应供即阿罗汉的名号,即“大阿罗汉”。[3][4]随着印度大乘佛教兴起,阿罗汉由“解脱者”发展成为具有神力的“护法者”形象。[1]
罗汉概念源于印度,罗汉信仰源于中国。公元5世纪,《入大乘论》传入中国,介绍了十六罗汉接受佛的嘱托,住世护法。7世纪玄奘翻译的《法住记》是十六罗汉信仰的基础,书中列出了十六罗汉名称、住处、眷属等信息。10世纪前后,西藏的十六罗汉信仰逐渐盛行起来。9至10世纪,汉地十八罗汉信仰问世。14世纪,藏地佛教已出现了十八罗汉的唐卡和有关记载。[1][5]
十八罗汉的广泛传播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激发了信徒对佛教的尊崇。以十八罗汉为题材的绘画、雕塑作品层出不穷,这些艺术作品的流行又反过来推动了信仰的流行。十六、十八罗汉推动了汉藏地区文化交流,西藏地区的罗汉信仰受汉传佛教极大,最后两位罗汉与汉传佛教息息相关,藏地罗汉艺术也带有鲜明的汉地文化的特征。[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