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军校教导总队

隶属于中央军校的教导部队
中央军校教导总队,1930年12月5日成立。隶属于中央军校的教导部队,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陆军最为精锐的部队。[4][1][5][6]
教导总队成立后,作为国军现代化的示范部队,进行了德式组织、装备和训练,并由德国顾问指导。规模也从最初的团级扩大到军级,军官也多具有欧洲留学经验。但在装备上无法与德国同级军队匹敌,只能算轻装步兵部队。教导总队在建立后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等抗战初期一系列的重大战役。[1][5]1938年3月15日,教导总队被调至湖南衡山,并缩编为第46师,原师长桂永清继续任职。作为教导总队的延续,第46师后来继续参与抗日战斗,先后参加了豫东战役晋南会战和中原会战。[1]1945年2月20日,第46师由于频繁参与战斗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因此接到命令解散编号,并将其所属部队缩减为一个团。这个团被重新组编为第8师步兵第24团,直到1949年5月,最终在上海完成了其历史使命。[1]
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的覆灭主要源于桂永清本人军事决策的失误以及其抛弃部队、临战脱逃行为。桂永清作为教导总队总队长,对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的覆灭承担主要责任。[7][8][9]另外,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在过去过度依赖国外武器,一旦国际环境发生变化或敌方切断交通线,在进口武器缺乏维修零件和弹药的情况下,就可能失去战斗力。此外,教导总队在实战经验方面也存在不足。从1933年开始到抗战前,除了参加1935年秋季大演习和1936年的渭南战役外,教导总队再未参加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上述因素融合在一起,从而导致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覆灭。[10]

成立背景

由于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德国的退役军官大多以平民的身份受聘于外国。德国需要依靠生产武器恢复经济,同时大量军事人才因为退役失去经济来源。中国需要德国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技术人才,双方达成合作共识。[11]1933年秋天,德国将军冯·塞克特来华访问考察后,向蒋介石提交了一份《陆军改革建议书》。他认为中国军队的最大弊病是多而杂,他的重点是改革军官的培养制度,使当时的中国军队完善步兵、炮兵、工兵[]重兵、通信兵的专业培训,并推动中国装甲兵的发展进程。他建议中国军队编为60个师,并成立一个教导总队,训练在职军官,使他们具备相当军事技能和指挥现代化战争的经验,以提高军队整体作战能力。[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