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开创的盛世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西方称“High Qing”,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统治。[1][2]关于康乾盛世的起止时间,学术界尚存争议。一般认为,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平定三蕃后即为盛世的开端。[3][4]嘉庆元年(1796年),川楚白莲教起义标志着盛世的灭亡。[4][5][6]
康乾盛世期间,中国的人口、财力和事功等各个方面都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了极致。在疆域上,康乾时期的领土面积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7]在政治上,三位帝王采取恩威并施、刚柔相济的手段逐渐消除了朝野知识分子和一般大众对前明的留恋,巩固了自身的统治地位。在军事上,康熙帝削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乾隆帝则有自诩的“十全武功”。[8]同时,火药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火器也在军中被广泛使用。[9]在经济上,康熙帝颁布了“停止圈地”、“永不加赋”等政策,国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飞速发展,促使康乾时期的经济占比居世界首位。18世纪来华的英国人曾比较中西,推断康乾时期中国的“国家收入是英国总收入的四倍,法国瓦解前总收入的三倍。[10]。在人口上,从1700年到1794年的时间里,人口数量多达3.13亿,翻了一番有余,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11]在外交上,除了与周边的藩属国往来,还与日本、英国、俄国以及西洋国家的传教士建立了外交联系。[12]在文化上,这一时期完成了《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zuǎn]诸书”,诗歌、小说、戏剧以及考据学都蓬勃发展。[13]在科技上,天文历法、数理科学、医药、测绘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4][15]此外,音乐、书法、绘画、建筑园林和工艺美术等文艺也大肆兴起和发展。[8]
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空前大统一、大发展时期,社会稳定,国泰民安。[2]中国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周武认为,康乾盛世是帝国时代最恢弘的一个盛世,也是帝国时代最后一个盛世。[10]但这一时期人口持续增长的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导致人均生活水平下降。旱灾、水灾等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困难,加上钳制言论和思想控制,固步自封,乾隆帝晚期更是吏治腐败,贫富差距巨大,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导致了盛世最终结束。[16]

概念由来

中国古代政治上,“盛世”的概念始现于东汉初年崔篆的《慰志》赋中。[17]当代学者陈香在《中国古代“盛世”审视》一文中指出“所谓盛世,一般指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是国家由乱到治,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了政权稳定和社会繁荣昌盛。盛世的标志包括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方面。”[18]古人对于治世与盛世并未明显加以区别,大部分情况下,二者是同一个意义。[19]学者杨联合在《值得商[què]的历史概念:封建盛世与治世》一文中认为“所谓治世或盛世,只是相对来说,是封建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后而出现的政治清明、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20]因此,康乾盛世也可以称作康乾之治,因历时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君主,又被称作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10]而关于康乾盛世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为了解决人口增长给社会带来的问题,康熙帝下令全国实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后来,乾隆帝也宣称国家进入了全盛时期。[21]“康乾盛世”便逐渐流行,并被文人学士广泛接受,记载下来并流传至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