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吻蝮属

有鳞目蝰科下有剧毒的单型蛇属
尖吻[]属(学名Deinagkistrodon)为有鳞目[kuí]科下有剧毒的单型蛇属,属内只包含尖吻蝮(D. acutus)一个种[1],又名五步蛇、白花蛇、百步倒、蕲蛇、中华蝮,是台湾的六大毒蛇之一[11][12][2][3][4]。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三纪的始新世[13]尖吻蝮分布于中国、越南老挝,它们喜欢栖息在海拔1200米以下潮湿阴暗的环境中[6][8]。主要取食鼠类、鸟类和蛙类,也会摄入昆虫与鱼类等[14][15]。面对危险时,尖吻蝮会以喷射排泄物等方式防御敌袭[8][9][16]。与其它蛇类一致,尖吻蝮也具有蜕皮与冬眠习性[14][17]。此外,尖吻蝮还存在迁徙行为,受气温和雨水影响它们会进行迁移[18]
尖吻蝮的体型较为粗大,体长一般在0.9-1.2之间,最长可达1.5米,体重在2.5千克左右[8][9]。该物种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其明显翘起的吻尖与呈三角形的头部[10]。尖吻蝮通体呈棕色与褐色,体背布有灰白或黄白色的菱形大斑块,腹部为白色长有形态各异的黑斑[8][19][20]。其尾部长有一块锥形大鳞片[20]
尖吻蝮具有很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21][22]。其入药后具有祛风、通络、止痉的功效,可用以治疗风湿顽痹、麻木拘痉等病症[21]。与此同时,尖吻蝮巨大的药用与食用需求也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22]。然而,受野外捕杀与栖息地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尖吻蝮的生存面临挑战,2011年,尖吻蝮被IUCN列为易危(VU)物种,2023年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3][6][7]。同样,尖吻蝮也存在一定的危害[24]。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250万人遭毒蛇咬伤,其中死亡人数达到了12.5万,而尖吻蝮蛇等蝮蛇类的单次排毒量大约在致人死亡所需毒量的0.8至1.6倍之间[24]

命名与演化

关于尖吻蝮属拉丁学名Deinagkistrodon”,其前缀“dein”来源于希腊语deinos”意为可怕的,而后半部分“agkistrodon”则结合了希腊语“agkistron(鱼钩)”和“odon(牙齿)”这两个词汇,用以表明该属物种具有弯曲尖牙的特征[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