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吻蝮

蝰科尖吻蝮属的管牙类毒蛇
尖吻[]拉丁学名Deinagkistrodon acutus),别名百步蛇、五步蛇、蕲蛇、白花蛇等[5][4],为[kuí]科尖吻蝮属下的单一物种。[7][14]尖吻蝮在世界范围分布于中国、越南老挝,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部地区,偏好潮湿、阴凉环境,通常栖息在海拔1200米以下的山区森林和山脚地带。[1][3][11][7]
尖吻蝮头大,呈三角形,吻尖,向背前方翘起。颈细,头、颈区分明显。头背具对称大鳞片,眼前有颊窝。体背有20多块大方斑,形似棋盘。[3]在野外,尖吻蝮的寿命最长可达20年。[1]尖吻蝮的活动频率受到天气条件的影响,当气温较高时,活动减少。[1][3]尖吻蝮的冬眠期大致为12月初到翌年3月初,不同地区的尖吻蝮冬眠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别。[4][15][16]尖吻蝮利用颊窝和视觉定位猎物,[1][17]其猎物主要包括蛙、鸟、蟾蜍、蜥蜴等,也会捕食鼠类、蝗虫和其他蛇类。[11]尖吻蝮为剧毒蛇,其毒素为血液毒类,伤人注毒量多。[1][5][13]在台湾,尖吻蝮被认为是台湾六大毒蛇之一。[18]
尖吻蝮具有显著的药用价值,其药用部分包括带骨肉、蛇胆、头部和眼睛,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瘫痪、肺热咳嗽、目赤昏糊等病症。[11]尖吻蝮在中国台湾的排湾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尖吻蝮常常出现在排湾族的创世神话中,被认为是排湾族祖先。尖吻蝮图案也常常出现在排湾族的木雕、陶器等艺术品中,并且使用尖吻蝮图案是排湾族贵族、酋长和萨满的艺术创作特权。[19][20]
由于过度捕猎和栖息地破坏等因素,[17][21][4]尖吻蝮的种群数量持续减少,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至2002年的十年间,其种群数量减少了30%以上。[10][4]2011年,该物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易危(VU)物种。[7]到了2020年,尖吻蝮被列入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同样被评为易危(VU)等级。[8]而在2023年,尖吻蝮更进一步被列入了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9]另外中国已经启动了人工养殖计划已成功降低了对尖吻蝮野生种群的商业利用。[17][21][4]在中国部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尖吻蝮也受到保护。[22][23][24]

发现与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