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
分子间作用力(intermolecular force)是指两个或多个分子之间除了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之外的其他弱相互作用力,常表现为范德华力、氢键静电作用、π-π堆积及疏水基团等等的相互作用,其能量远小于普通的共价键、作用范围属短程力、大约0.3-0.5mm。[1][2]
分子间的作用力可分为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两种:强相互作用力是化学键(氢键和配位键);弱相互作用力即通常意义的分子间作用力即范德华力。[3]范德华力又可分为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这三种类型的力的比例大小,取决于相互作用分子的极性和变形性,极性越大,取向力越大;变形性越大,色散力越大;诱导力则与这两种因素都有关。但对大多数分子来说,色散力是主要的。[4]
广义上说分子间力产生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起源于电性引力;第二,起源于一定温度下(T>0K)具有玻耳兹曼分布的分子的纯[shāng]效应;第三,起源于量子力,它是化学键的起源(包括共价键离子键电子转移相互作用等)。[5]
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的相互作用力,这是分子聚集成液体或固体的原因。分子间作用力主要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沸点熔点溶解度等,一般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的物质,其液体的沸点、熔点较高。相同类型的单质(如卤素、稀有气体)和相同类型的化合物(如卤化氢)中,其沸点和熔点一般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依次递增,主要原因是它们的分子间作用力随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4]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