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鼐

京师大学堂第一任管学大臣
孙家[nài](1827年4月7日-1909年11月29日),字[xiè]臣,号蛰生、容卿、澹[dàn]静老人,安徽寿州(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人,清末文渊阁大学士、学务大臣、京师大学堂首任管学大臣,与翁同龢[hé]同为光绪帝师,[2][3]被誉为“北大先导,近代文衡”,是清朝安徽建省以来第一位状元,[9]也是安徽江北地区的唯一一位状元,[10]同时还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位谥号“文正”的晚清重臣。[11]
孙家鼐出身于书香世家,他25岁中举人[10]32岁时在殿试中被咸丰帝点为状元郎,之后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历代书籍文案一职。41岁时孙家鼐被任命为提督湖北学政,官期任满后,奉旨入值上书房授读。十年后专门为光绪帝授课。到他60岁的时候他和资历较深的同僚翁同龢一起教授年轻的光绪帝。在此期间,他曾历任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兵部侍郎,以及吏部侍郎等职。[7]光绪十六年(1890年),孙家鼐被授予都察院右都御史、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 他力谏“衅不可启”并主张忍让屈和,甲午海战失败后他提出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认为振兴中华要注重科学并兴办实业和学堂。[2]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下诏推行变法,孙家鼐受命主办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并担任京师大学堂创立后的首位管学大臣,[12]研究欧美日本国家办学体制,他提出“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孙家鼐奉慈禧命至西安礼部尚书,还京后被拜为体仁阁大学士,历转东阁、文渊阁、晋升武英殿并充学务大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宣布立宪,孙家鼐出任新设立的资政院总裁,之后又被赏太子太傅,在寿县城北街建太傅第(今中共寿县县委党校址)。宣统元年(1909年),孙家鼐卒于北京,归葬故里寿州(墓冢在今寿县城南九龙乡)终年八十三岁,谥“文正”,入祀贤良祠[1][2]
孙家鼐的著作有16册《续西学大成》[2]《太傅孙文正公手书遗折稿》。[12]他为官期间敦行实学、倡办实业、发展近代教育,先是主持译编《续西学大成》16册,广泛传播西方现代科技知识,又奉命创办京师大学堂,后与马吉森合股在河南安阳创办广益纱厂,并且核定《资政院章程》,改革中央和地方官制,建议施行吏治改革等,[11]此外其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起到了推进作用。[7]清史专家戴逸评价:“孙家鼐是一位近代史上应当给予高度关注、深入挖掘的重要人物。”[7][13]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