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蕉

芭蕉科芭蕉属植物
大蕉(学名Musa × paradisiaca L.)[2],又名粉蕉、芭蕉西贡蕉[1],为芭蕉科Musaceae芭蕉属Musa)植物[2]。大蕉是野生物种小野果蕉(Musa acuminata)和野蕉Musa balbisiana)的杂交产生的三倍体栽培品种。[4][5]大蕉原产于印度马来西亚等地,分布于乌干达、扎伊尔、中国、尼日利亚卢旺达等国[1][3]。喜欢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生长环境[6],在土质疏松、肥沃、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透气性好,钾、氮、磷含量高且pH为6-7的土壤生长最佳[7]
大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8]。植株丛生,具匍匐茎,假茎厚而粗重,被白粉。叶直立或上举,长圆形,叶面深绿,叶背淡绿,叶柄甚伸长,叶翼闭合。穗状花序苞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脱落,外面呈紫红色,内面深红色。花被片黄白色,离生花被片为透明蜡质,具光泽,长圆形或近圆形。果序由7-8段至数十段的果束组成。果长圆形,较短粗,果柄通常伸长;果肉细腻,紧实,未成熟前味涩,成熟时味甜或略带酸味,但缺香气或微具香气;无种子或具少数种子[1]。花、果期全年[8]
大蕉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及水果之一[9]。大蕉营养丰富,可作为主食或鲜果食用,也可制成果干、饮料或果醋等加工食品[9][10]。茎叶纤维可用于制作布制品等[11]。据《中华本草》记载,大蕉果肉、大蕉皮及种子可作为中药材[8];大蕉的块茎、蕉果壳以及花蕊可用作兽药[12]

词源由来

Musa paradisiaca是赋予香蕉第一个林奈名,因此在技术上为芭蕉属(Musa)的“类型物种”。1736年,瑞典植物分类学家林奈将其命名为Musa Cliffortiana,从技术上讲,这是一个“前林奈”的名字。1753年,他将其重新命名为Musa paradisiaca,并将其发表在1753年出版的《植物物种》第一版中。大多数权威机构将Musa paradisiacaMusa x paradisiaca作为公认的名称。添加“x”是为了表明林奈描述的香蕉最终被确定为大蕉品种,是野生物种小野果蕉(Musa acuminata)和野蕉Musa balbisiana)的杂交种。所有被分配给类似的杂交种的拉丁双名法现在被认为是Musa x paradisiaca的同义词,包括林奈在1758年描述的Musa sapientum[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