莳萝

伞形科莳萝属植物
莳萝学名Anethum graveolens L.)[3],为伞形科(Umbelliferae)莳萝属Anethum)植物,又名洋茴香野茴香土茴香[2]。莳萝原产于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各国,现在广泛种植于亚热带温带地区如印度英国美国等地,中国主要种植于东北山东甘肃四川等地[4][5],通常生长在干山坡、河湖边沙地、荒地、路旁等地方[6],适应性良好[7]
莳萝为一年生或两年生的草本植物[8],全株无毛,有强烈香味。叶片轮廓宽卵形,3-4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丝状;茎上部叶较小,分裂次数少,无叶柄,仅有叶鞘。复伞形花序常呈二歧式分枝;伞辐10-25;无总苞片;花瓣黄色,中脉常呈褐色,小舌片钝,内曲;花柱短,先直后弯;萼齿不显;花柱基圆锥形至垫状。分生果卵状椭圆形,成熟时褐色,背部扁压状,背棱细但明显突起,侧棱狭翅状,灰白色;每棱槽内油管1,合生面油管2;胚乳腹面平直[9][10][11]。花期5-8月,果期7-9月[2]
莳萝栽培利用历史悠久[12],是药食同源植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食品领域,莳萝叶可以加入鸡蛋、肉、沙拉、海鲜、汤等这些菜肴中[13];在化妆品领域,莳萝可以用于香水工业,也可作为葛缕子精油替代品[14];在医药领域,莳萝具有抗炎、抗菌、抗糖尿病、镇静、促乳汁分泌、降低胆固醇等药理活性,可被用来治疗头痛、消化不良、肠胃胀气及促进伤口愈合等[15][16][17],其中《英国药典》以及德国植物药专著均收载莳萝精油用于治疗消化不良[18]

物种命名

莳萝(Anethum graueolens L)为伞形科(Umbelliferae)莳萝属Anethum)一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莳萝的称谓可能来自古印度的梵文或中古波斯文的音译。其属名“Anethum”由希腊单词anethon”衍生而来,其英文名为“DilI”来自于古斯堪的纳维亚语(old Norse)“dylla”或者“dilla”意指平静、缓和等[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