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小鲵

中国台湾特有的小鲵属动物
台湾小[]Hynobius formosanus)为小鲵科小鲵属动物,也被叫做台湾山椒鱼、土龙[1][3]成体全长58-98毫米,尾长为头体长的72%左右。头圆而扁平,头长大于头宽;犁骨齿列长,内枝甚长,外枝很短。台湾小鲵皮肤光滑;背脊中央有一纵沟;颈褶明显;眼后至颈褶有1条纵肤沟;体侧有12-13条肋沟。台湾小鲵体背为茶褐、深褐或黑色,部分个体具黄褐、金黄色斑,其余个体无斑纹。腹面体色略浅,具深色小斑点。[2][4]
台湾小鲵为中国台湾特有的小鲵属动物,仅见于台湾南投合欢山能高山附近,生活于海拔2100米左右的山区靠近流溪的针叶林中。[2][4][5]
2019年,台湾小鲵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EN);2021年,台湾小鲵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5][6]

分类

1922年,日本科学家梅基(Maki)定名中国台湾地区3种小鲵(台湾小鲵Hynobius formosanus阿里山小鲵Hynobius arisanensis,楚南极北鲵Salamandrella sonani);次年,英国科学家邓恩(Dunn)将楚南极北鲵Salamandrella sonani 改属于楚南小鲵Hynobius sonani,并将另外两者作为其异名。1941年,日本科学家佐藤(Sato)则认为台湾有2个种,台湾小鲵Hynobius formosanus 和楚南小鲵Hynobius sonani(前者包括阿里山小鲵Hynobius arisanensis)。在此后的几十年时间内,这两种分类方式均有其拥护者。1989年,日本科学家卡基加瓦(Kakegawa)等人做了日本和台湾几种小鲵染色体卵袋、孵化后幼体形态、骨骼肌蛋白成分的分析,研究了台湾3种和日本3种小鲵的遗传距离,将台湾产的小鲵记载为3个物种,即台湾小鲵Hynobius formosanus、阿里山小鲵Hynobius arisanensis、楚南小鲵Hynobius sonani。在此后发表的文献书籍中,虽然有部分学者对这一分类方式提出了质疑,但是绝大部分学者均使用了这种分类方式。2000年,研究人员使用同功酶电泳技术研究了台湾小鲵类13个族群,电泳结果也表明这3个种均为有效种。2021年,日本科学家西川(Nishikawa)为台湾小鲵和楚南小鲵的分类鉴定提供了新的依据。[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