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肠题凑

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肠题凑是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的一种特殊的葬制,在东汉后逐渐消亡[1]。黄肠题凑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guǒ]同属于帝王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3]。黄肠题凑是“题凑”这一葬制背景下特殊的葬具,用于棺椁。“题凑”是一种很科学的结构主要是用于帝王及其妻妾,及皇帝特许的大臣。黄肠题凑是指用若干柏木的黄心叠垒而成,使其呈辐状堆放于梓棺的周围。而“黄肠” 指柏木的黄心。“黄肠题凑”最早出现在《汉书·霍光传》,霍光死之后,汉宣帝“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柏木外藏十五具”[4]
目前所知最早的黄肠题凑的陵墓是位于河北石家庄市小沿村的张耳墓,该墓主的身份属于诸侯王,大约建于西汉早期[5][6][7]。西汉中期是最为兴盛,到了东汉末年石墓的兴起,趋于消亡。目前考古界认为以及挖掘的“黄肠题凑”葬制有17座[8],其中最具代表的陵墓有北京大葆台汉墓、江苏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墓、山东定陶王刘康墓[2]

释义

“黄肠题凑”最早出现在《汉书·霍光传》[4],在《汉书·霍光传》中苏林释黄肠题凑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2]”也就是说,“黄肠”就是用黄心的柏木,将柏木的皮去掉,制作成柏木坊,因去皮的柏木枋是淡黄色,故名曰“黄肠”[5]。在《中国考古通论》中解释“题凑”是用黄芯的木枋垒成墓壁,与最近的棺壁垂直[2],然后“题凑”就形成了棺椁的形式和结构,这种结构是科学的结构,可以解决土层对棺椁的压力问题[5]。所以“黄肠题凑”是用若干柏木的黄心叠垒而成,使其呈辐[còu]状堆放于梓棺的周围[1]
选择柏木作为“黄肠题凑”为材料的主要原因就是自身特有的香气和耐腐蚀的特点。柏木喜温暖湿润、主根浅细,侧根发达。它是我国特有的树种,分布很广。具有香气和耐腐蚀的特点,因此,许多上好的棺木就是运用柏树的这一特点[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