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之战

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
合肥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是曹魏孙吴围绕合肥展开的一系列战役的统称。[1]战争从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进攻合肥开始[2]至嘉平五年(253年)诸葛恪再度兵败[3],前后共围绕合肥旧城与新城进行了六次战役,以曹魏的胜利而告终。[1][2][3]
建安五年(200年),刘馥曹操所表荐为扬州刺史,建合肥城(旧城)[4],成为了曹魏在东南方向防御孙吴的重要据点,曹操赤壁兵败后,孙权乘势进军,想要一举拿下合肥,掌握战略的主动权,合肥之战就此爆发。首战孙权被蒋济的伪报迷惑,仓促撤军。第二次战役张辽以七千兵马大破孙权十万大军,并且差点生擒孙权。第三次战役孙权假意撤军,被满宠识破,最终无功而返。第四次战役孙吴先被曹魏伏兵击败,后进攻六安与合肥新城又都无法攻克。第五次战役孙吴全线出击,配合合肥作战,前期一度包围合肥新城,后在曹睿亲率大军的支援下被迫撤军。第六次战役,东吴诸葛恪的率领下起二十万大军围攻合肥,最终在曹魏支援大军的夹击下溃退。[2][3][4]
合肥之战长达四十多年,曹魏与孙吴政权围绕合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是汉末三国时期重要的军事冲突,曹魏在合肥的坚守,使孙吴在合肥城下损兵折将,始终无法有效的占领合肥城对曹魏腹地形成直接威胁。曹魏政权稳定了东部地区,争取到了充足的发展时间,充足为西晋统一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究其原因,除了综合国力的差距和攻守双方的不同形式外,指挥者的水平也是重要因素。[5]

战争背景

三足鼎立的割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