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

中国历史遗址
秦直道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07年命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通道,号称中国古代的“高速公路”,在陕北俗称“皇上路”“圣人条”。因其路线大体南北相直,故称为“直道”或“秦直道”。[1]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久,就竭尽全国人力、物力,从事两项规模巨大的国防工程建设,一是修长城,二是治直道和驰道。驰道是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国道,直道则是秦始皇为打击匈奴,令大将蒙恬率十万人工突击修筑的国防道路。据考证,秦直道南起咸阳的军事要地云阳林光宫(今淳化县),北至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穿越14个县,全长800千米。路面最宽处约60米,一般亦有20米[1]。建成之后的秦直道在清朝之前都在使用,至清朝时逐渐废弃。20世纪70年代时,考古学界重新展开了关于秦直道的研究,关于秦直道的走向问题成为学界争论的焦点。2009年,延安市境内的秦直道经过考古发掘被确认,至此,关于秦直道的走向几乎已全部确认[3]
1996年5月,秦直道遗址(东胜段)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成立了秦直道遗址研究保护发展中心,对秦直道遗址东胜段进行研究保护与利用,先后对秦直道遗址(东胜段)全长17.5公里保护范围及控制范围修建2000余根保护界桩,修建5块保护界碑,对秦直道遗址周边的城梁古城及苗齐圪尖古城修建保护性网围栏2000余米。2010年,东胜区秦直道遗址研究保护发展中心重新编制了《秦直道遗址(东胜段)保护规划》(2012-2030)。秦直道在促进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往、推动中国北部边疆地区的早期经济开发、推动战国时期勘探、筑路技术的发展等方面都曾发挥过无与伦比的历史作用。[2][4]

名称由来

秦直道由于道路宽阔平坦,能适应大队人马快速驰援,故称“驰道”,又因其南北遥遥相对、直线相通,亦称“直道”[2]或“秦直道”,在陕北俗称“皇上路”“圣人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