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谌

三国时期蜀汉北地王
刘谌[chén](?-公元263年),汉末三国蜀汉的北地王,蜀汉昭烈帝刘备的孙子,是蜀汉后主刘禅的第五子。[1]
景耀二年(公元259年),刘谌被封为北地王。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国将领邓艾攻陷绵竹(今四川绵竹),后主刘禅听取光禄大夫谯[qiáo]周的建议,向邓艾投降。刘谌劝父亲应当全力一战,但最终刘禅未听取刘谌的劝谏,仍选择奉书投降。刘谌劝阻刘禅失败后,先杀掉了自己的妻子,然后杀掉了自己的儿子,最后在昭烈帝庙自杀身亡。[1]
刘谌誓死不降,自杀殉国的气节受到历代文人推崇,他们将刘谌的事迹加工成文学、戏剧作品,塑造出了一个悲壮的人物形象,如小说《三国演义》,戏曲《哭祖庙》等。[2][3][4]

人物生平

景耀二年(公元259年),刘谌获得了北地王的爵位。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冬,魏国将军邓艾率领军队攻占了绵竹(今四川绵竹),刘禅谯周的建议下奉上降书,在魏军进攻成都前就派尚书仆射张绍、尚书左选郎邓良送出降书。刘谌劝阻其父刘禅投降,刘谌认为国家只有形势窘迫,国势衰弱时才会亡国,在蜀汉形势危亡之时,国主及其子嗣以及臣子们应作殊死一搏,才无愧于先帝。刘禅不听刘谌的死谏,还是选择了奉书投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