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周

三国到西晋时期蜀汉学者
谯周(199年[a]—270年),巴西西充(今四川阆中西南)人,字允南,三国至西晋时期蜀汉大臣、学者,被后人誉为“蜀中孔子”。[1][2]
谯周自幼丧父,因受家学影响精通儒家经典。建兴年间,被任命为劝学从事,后又任典学从事,总领益州学者。延熙元年(238年),谯周被刘禅任为太子仆,又转为太子家令。后因规劝蜀汉后主刘禅不要纵情享乐而被调任为中散大夫[b]。延熙二十年(257年)[e],谯周做《仇国论》,劝谏刘禅要休养生息,不要穷兵[]武,后升任光禄大夫。景耀六年(263年)冬,魏国大将军邓艾攻克江由。刘禅在谯周的屡谏下归降魏国,谯周因保全国家有功而被司马昭封为阳城亭侯[c]西晋建立后,谯周被召至洛阳,拜为骑都尉。泰始六年(270年)秋,谯周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因为病重而没有就任。同年冬,谯周病逝。[2][3]
谯周生前著述颇丰,有《法训》《五经论》《古史考》等一共一百多篇。谯周热衷教育,同时在经学史学、地理方志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历代史家对谯周评价褒贬不一,《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谯周:“谯周文章辞理渊博贯通,是当世的大儒,具有董仲舒杨雄的气度。”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评价谯周:“(谯周)在国家尚存,君主尚在之时,涣散人心,劝主投降,处心积虑,唯恐刘氏不灭。这些都不是人臣应该做的。”[2][4]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