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子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二十四孝子之一
闵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闵子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二十四孝子之一。闵子以孝闻名,其德行与颜回并称。在闵子尽孝道的事迹中,“单衣顺母”的故事最为典型,并留下“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的传世名言。孔子听闻此事后,对他大加称赞。[3]闵子的德行高尚,在闵子的老师孔子仕鲁期间,把持朝政的季氏曾请闵子去做费邑宰。闵子答应后,在为官期间发现季氏所作所为不符合仁义之道,便毅然辞官。[4]1074年,由苏辙撰文、苏轼书写《齐州闵子祠记》的石碑,叙述了修建祠堂的经过。[5]到明代,经历城人刘敕发集,捐资重修了闵子骞墓和祠,并在殿后修起了“讲学堂”的东西厢房“阖闺斋”和“芦花馆”。[6]
闵子骞的孝行自古流传。为纪念闵子,后世在济南宿州等地都建有闵子的墓或祠堂。[2]明朝有编撰《二十四孝图》,其中闵子位列第三。[3]

人物生平

单衣顺母

闵子骞的先祖是鲁国国君鲁闵公,至其父闵马父时,被公室降为庶民,闵马父只得以开馆教书为生。后来闵子骞举家南迁,住在宋国相邑之东,在一富户里教书。闵子年少丧母,父亲娶了后母,并生育两个儿子。后母极其偏心,对自己亲生的儿子极好,却对闵子另眼相待。但是在闵子的父亲面前,后母表现出一副慈母模样。有一年冬天,后母给自己的亲生儿子做御寒衣物用的都是温暖的棉絮,但是在闵子骞的衣物里填充的都是看起来厚实则不起保暖作用的芦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