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八庙

世界文化遗产
外八庙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间陆续建成。清朝时期北京、承德共有四十座直属理藩院的庙宇,京城三十二座,承德八座,“外八庙”实际上并不只八座庙,原有寺庙十二座,即溥仁寺溥善寺、普宁寺、安远庙普乐寺、普佑寺、普陀宗乘寺、广安寺、殊象寺、罗汉堂、须弥福寿之庙、魁星楼。因为由清政府分为八处管理,且地处塞外,所以叫外八庙。现七座尚存。[1]
外八庙是清朝皇家寺庙,既能满足普通寺庙功能,又承载皇家象征意义。清朝刚建立时沿袭明朝制度,但到了康雍年间发生重大变革。清朝对外八庙的建造反映了从沿袭明制到改革创新的历史进程。寺庙建筑风格有汉式、仿藏式和汉藏结合式三大类,体现三者相互借鉴和融通。清朝皇帝尊崇儒释道三教,宣扬“君权神授”和“君佛同体”观念。除溥仁寺溥善寺普宁寺、普佑寺和广缘寺外,其他七座寺庙山门面向避暑山庄,体现外八庙与皇家的密切关系。[2]
外八庙作为清前期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历史见证,体现了康、乾时期清王朝以宗教为手段,缓和了民族之间的矛盾,使各民族“络绎来庭”。虽然清朝统治者出身于少数民族,但却以博大的胸襟继承了中华文化传统,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在政治上达到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繁荣的目的。[3]
1982年,外八庙作为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4]1994年12月,“外八庙”与避暑山庄一起被列入到世界文化遗产[5][6]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