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
凉山彝族是居住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的统称,[1]截止到2021年,凉山彝族人口为293.65万人。[2]凉山彝族是彝族的一支,除凉山外,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也有分布,居住在凉山的彝族人民,更是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极具特色的文化,美姑县是凉山彝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被誉为“彝族毕摩文化之乡”。[3][4]
凉山彝族的来源问题尚未明确,学术界对此比较一致的看法为彝族主要来源于古氐羌人,[5][6]先秦时期在洱海地区建立了以彝族为主体的第一个地方民族政权——古莽国。秦汉时期彝族先民部落在汉史籍中被统称为西南夷,[7]汉初在滇池附近设益州郡,彝族先民为“滇王”所统治,位于云南省昭通地区的彝族迁移至凉山地区,被认为是凉山彝族的先祖。魏晋时期,彝族先民居住的地区被称之为南中,[cuàn]氏曾于此称雄并最终为彝族等土著居民所同化,因而史书中这一时期的彝人被称作“爨人”,之后凉山彝族一直处于封建制和奴隶制的压迫之中,鸦片战争后,彝族人民深受苦难,为反抗剥削压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彝族人民投入到新的革命斗争之中。[8][6]新中国成立以后,凉山彝族人民摆脱了封建制和奴隶制的枷锁,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建立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并通过兴修水利、兴建铁路,促进了彝族地区农牧业、交通业、商业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凉山彝族人民生活水平和人民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9]2022年5月1日,《凉山彝族自治州移风易俗条例》正式施行,凉山彝族精神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精神文明建设焕发全新气象。[10]
凉山彝族大多生活在二半山区、高原及高寒山区,依靠耕种和畜牧为生,长居于此的凉山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11]凉山彝族的宗教信仰是一个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相信万物有灵,集自然、图腾崇拜为一体的宗教信仰体系,此外也有部分凉山彝民也开始信奉天主教。[12][13]凉山彝族民族服饰受居住地自然环境与发展水平的影响,质地、款式、纹式等均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凉山彝族人民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富于特色的各式民居。[14]凉山彝族在饮食方面以土豆、玉米、大米为主食,副食包括肉食类、饮料类、豆类、调料类,酒在凉山彝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节日庆典有彝族年火把节插花节等,同时彝族也庆祝春节等汉族传统节日。凉山彝族的民族艺术丰富多彩,歌舞、戏剧、工艺、绘画独具特色,文学作品闻名世界。[6][15][16][17][18]

族称由来

彝族自称“诺苏”。解放前汉称“[luǒ]保”。解放后统称“彝族”。凉山彝族来源彝学界多种说法。境内彝族群众传述 ,约在3世纪时,古候、曲湟两支彝族先民从今云南省昭通地区迁入凉山。故在彝族人死后念 “指路送魂经”时就要把死者的灵魂送往祖先居住的地方——兹兹蒲武。按其路途推测,兹兹蒲武就在云南省昭通地区。这两支彝族先民子孙繁衍 ,人丁兴旺 ,人口覆盖凉山大部分地区 ,成为凉山彝族的一大来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