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尔·肖洛霍夫

苏联俄罗斯作家
1
2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又名: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肖洛霍夫、Mikhail Aleksandrovich Sholokhov)是20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生于1905年,于1984年去世。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曾获得列宁勋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并连任多届苏共中央委员。肖洛霍夫的作品主要描写了俄罗斯革命、内战和集体化时期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和命运,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静静的顿河》。他的作品在苏联和国际上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196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肖洛霍夫的作品也在中国广受欢迎,鲁迅曾经为他的作品作过介绍。1999年,肖洛霍夫的手稿被发现存于他的密友库达绍夫的远亲家中,俄罗斯政府以50万美元购得手稿,并将其珍藏于“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该年命名为“肖洛霍夫年”。

正文

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肖洛霍夫是苏共党员。苏联科学院院士(1939年起).苏共中央委员(1981年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65).出身于顿河继申斯克镇一个磨坊主家庭,母亲是哥萨克.13岁时爆发了十月革命,少年时代在战火中度过.1920年起当过征粮员、搬运工人、办事员.1923年参加"青年近卫军"文学团体并在《少年报》发表最初的几篇小品文.1926年出版以国内战争时期顿河地区尖锐复杂的斗争、人们在这一大变动中寻找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对新世界诞主的向往为主题的短篇小说集《顿河的故事》.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共4部,先后于1928、1929、1933和1944年出版)的写作和问世,是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一位成熟的天才突然出现在文坛,使评论界为之吃惊。这部长篇史诗通过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一家三代的遭遇,描绘了1912—1922年发生的二次战争在顿河哥萨克生活中所引起的剧烈变化。葛利高里二次投奔红军,三次参加并领导叛乱的坎坷道路,特别是他这个强有力的个体,在大动乱中寻找不到真理而碰得头破血流、家破人亡的悲剧命运深深地吸引了广大读者.1932年发表描写农业集体化的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第二部1960年出版。卫国战争时期肖洛霍夫写了许多通讯、特写、短篇小说.1934年发表反映卫国战争的两篇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的部分章节,新版仍未完稿。最后一部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于1956年最后一天和1957年第一天首先在《真理报》连载。肖洛霍夫被誉为"顿河史诗"的作者,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并得到东西方一致承认的著名作家.

人物经历

1914年肖洛霍夫先是被送往莫斯科,后来又回到哥萨克村里上学。十三岁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乌克兰的入侵中断了他的学业。1919年至1922年这段时间里,年轻的肖洛霍夫为红军做过各种工作,其中一项是在顿河地区征集军粮,大部分哥萨克人却竭力抵制布尔什维克的“横征暴敛”。1922年,肖洛霍夫去莫斯科,加入了“青年近卫军”,成为年轻的无产阶级作家组织的一员。同年,肖洛霍夫来到莫斯科,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并参加了文学团体“青年近卫军”。1923年,肖洛霍夫与一位哥萨克的女教师玛丽姬·格罗斯拉夫斯卡娅结婚。1923—1924年间在《青年真理报》上登载了他的三篇杂文《考验》《三》《钦差》和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胎记》。1924年加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拉普),成为职业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