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光炽

矿床学及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涂光炽(1920年4月2日—2007年7月31日),出生于北京,籍贯湖北黄陂,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地球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5][6]
涂光炽1920年出生,[1]1940年到1944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学习。[5]1945年进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学习,毕业获博士学位。[5]1951年被选派前往苏联莫斯科大学深造,1954年获副博士学位。[1]1961年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5]后于1979年任所长。[5]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a][1]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5]1987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2007年7月31日,因病逝世。[2]
涂光炽是中国地球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主要从事地质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的研究工作。[2]考察和研究了400多个矿床;提出了中国相当多的铀矿床系改造成矿作用的产物的新见解;提出将矿床成因分类的三分法改为四分法;提出了富碱侵入岩带的新概念。[4]出版了《我国资源和资源的合理利用》《西藏南部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等著作19部。[3]研究成果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2][1]先后获评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2]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