琶洲塔

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琶洲塔,又称海[áo]塔,位于海珠区新港东路琶洲村。琶洲塔由明代光禄勋丞王学增等倡建,工匠龚坤负责施工,万历二十五年(1597)奠基,二十八年落成。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伍崇曜潘仕成捐资重修。1990年12月香港同胞汤宝森捐资再次重修。[1][2]
琶洲塔平面为八角形,青砖楼阁式,外观9级,内分17层,高50余米,首层边长4.95米、壁厚3.97米、直径为12.7米,壁门3个,西门原筑砖梯上二层,为穿心壁绕平座,塔身批白灰,塔角倚柱批朱红色,额枋批朱红色和黑色,额枋上以挑出六叠菱形砖牙叠涩出檐,出檐宽0.85米,腰檐顶出四叠菱形砖牙叠涩出平台。层层叠涩出檐,层层腰檐上叠涩出平台,平台设护栏。塔基为八角形,每边长5.6米、高1.15米,红砂岩石砌筑,基面以灰色砂岩铺砌,每边立面分别刻八卦纹式,基角处砌有高0.5米、宽0.5米西方人形象的托塔力士,力士呈跪状,头顶塔,双手或单手举起托塔,刻工古朴,神态生动。[2]
1989年,琶洲塔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

发展历史

明代中期以后,岭南建筑讲风水的风气大盛,风水家认为:广州是“山水大尽之处,其东水口空虚,灵气不属,法宜以人为补之,补之莫如塔”。因此各地热衷于建风水塔。风水家相中广州东面珠江江心的琶洲,石冢高平,在上面建了座塔,这就是琶洲塔。琶洲塔竣工12年后,在濒临狮子洋的番禺莲花山上又建了座莲花塔。琶洲塔竣工后19年后,又在琶洲西面的赤岗动工建了一座赤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