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枋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水平构件
额枋也叫檐坊,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南北朝石窟建筑中可以看到此种结构,多置于柱顶;隋、唐以后移到柱间,到宋代始称为“阑额”。有些额枋是上下两层叠重叠的,在上的称为大额枋,在下的称为小额枋。大额枋和小额枋之间夹垫板,称为由额垫板。[1]

简介

也叫檐坊,宋代之前称为“阑额”。宋代之后额枋在转角处出头,明清做法是将出头额枋雕刻并彩绘,称为霸王拳。额枋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檐柱与檐柱之间的联系构件。额枋的主要作用是承托上部头拱。额枋由于处于建筑物的显要部位,是视觉感受到的重要对象,因此,一般都把它作为装饰的突出部件,常常用施彩雕塑进行装饰。

牌楼的额枋

牌楼的额枋实际就是大梁。而在古典房屋建筑中连接柱间的纵向构架称梁,连接柱间的横向构架称桁或枋。没有纵向构架的牌楼,这大梁只能称为额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