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

中国先秦时代的诸侯国之一
蔡国(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47年),中国先秦时代的诸侯国之一,是周王室的同姓诸侯国之一,西周初年的“三监”之一,主要存在于西周初年至战国初期。传二十三世二十五侯,立国共600年,战国初期为楚所灭。[1]
武王姬发灭商后,封其弟姬度于蔡,建立蔡国,史称蔡叔度蔡叔叛乱死于流放期间后,成王姬诵命姬度之子姬胡嗣位蔡国,并称之为蔡仲。蔡仲死后蔡伯荒蔡宫侯蔡厉侯蔡武侯相继为蔡国国君。由于西周中前期比较稳定,蔡国也在五代国君的治理下国力逐渐增强。进入到春秋时期之后,蔡国的国力逐渐衰弱,经常在齐国晋国楚国吴国等霸主国家之间徘徊,并前后两次迁都,分别是公元前529年蔡平侯复国后将都城迁到吕亭(今河南省新蔡),史称“新蔡”、公元前公元前497年蔡昭侯将都城迁到距离吴国较近的州来(今安徽省凤台县),史称“下蔡”。蔡国迁到州来后,蔡成侯蔡声侯蔡元侯蔡侯齐四代国君先后执政,在周贞定王二十二年、蔡侯齐四年(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所灭。楚国灭蔡后,楚惠王把蔡人大部分迁到今湖北保康以东、南漳以北、襄阳西南的群山之中,将蔡国人称为“高蔡”,后来蔡人在战国末期又继续南迁到达今江西省上高县,史称“望蔡”。[2]
蔡国是周王室分封的存在时间较长的诸侯国之一,在周代的封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兴衰典型地反映了春秋时期中原地区一个中等国家的命运变迁。[1]

国名来源

蔡,从上蔡说是个土生土长的字, “蔡”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从其字形看,很像割下的向下垂的一棵草。《说文解字》日:“蔡草也,从草祭声。”可见蔡的原始字为草形无疑。李斯作小篆,把“草”与“祭”组合为“蔡”,暗指草与祭祀有密切的关系,含用草祭祀义。《殷墟文字甲编》的祭字像是用手拿着一棵草的形状,和用草祭祀的含义相吻合。这棵用作祭祀的草,就是上蔡的特产——[shī]草。上古时候,盛行占卜,即用蓍草与龟占卜吉凶。方法就是用蓍草揲卦,和烧灼龟甲从其炸纹判断吉凶。上蔡在上古时名蔡地,蔡叔度在此建国名蔡国,蔡国的后裔以国为氏名蔡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