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儒家学者所著的书籍
《大学》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原属《小戴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关于《大学》的篇名释义,古今学者争辩颇多。旧传为春秋曾子所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在整理《大学》时,进行了章节次序的调整。南宋理学家朱熹在二程编定的基础上,将整个内容分为两部分,定为“经”一章,“传”十章,并补写“格物致知”章。《大学》位列“四书”之首,宋儒称为“初学入德之门”“所以教人之法”。[2][3][4]
《大学》全文围绕开篇提到的“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这“三纲领”,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展开阐述,以修身为核心,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集中论述儒家的道德教育体系,即通过对道德观念的认识,建立 道德信念,以培养道德自觉性,最终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5][6]
在唐代以前,《大学》并不受儒家的特别留意。直至唐中后期,韩愈出于辟佛排老的需要,复兴儒学以表彰《大学》。继之宋明理学兴起,程颢程颐、朱熹等理学家将《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尊为“四书”,逐渐奠定了《大学》在儒学经典中的重要地位。[7][8]元代《大学》被确定为科举参考书目,明清进一步确认《大学》在科举中的地位。《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标准理想。其强调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以及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9][10]

书名释义

《大学》因篇首之语为“大学之道”而名,[11]关于《大学》的篇名,古今学者争辩颇多。郑玄在《礼记目录》中说:“名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认为“大学”记载的是可以用来为政的博大精深的学问。[1][12]唐代史学杜佑在《通典》中认为《大学》篇名指学宫[13]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中依学习对象的年龄大小区分“大学”和“小学”,称“大学”为“大人之学”。[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