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机

风能转化为电能的电力设备
风力发电机(wind turbines)是一种利用风能将其转化为电能的装置[1]。它通常由风轮发电机转子和塔架组成。风轮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通常由数个叶片组成,可以根据风的方向和强度转动,产生电能[2]风力发电已经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清洁能源技术,因为不会排放任何温室气体和有害物质,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3]

工作原理

风力涡轮机是一种将风能转化为机械能,再转化为电能的设备,也称为风力发电机。具体来说,风能会被风轮转化为机械能,再通过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最终通过变压器提高电压和输电线路输送电能。风力发电机的关键部件是风轮,通常由数个叶片组成。当风吹过风轮叶片时,叶片会受到气流作用力而旋转;风轮旋转的动力会被传递给转子,使得转子旋转;转子旋转产生的磁场会穿过线圈,产生电能。其工作原理类似于传统风车,通过风力带动叶轮旋转,从而收集风能,并通过增速机加速叶轮旋转,最终产生电能。[4][5]

发展现状

Poul la Cour教授是风力发电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于1891年在丹麦的Askov创建了风力发电研究所,并试用了一台4叶片风力发电机。直到1910年,丹麦才建立了100座容量在5-25千瓦之间的小型直流风力发电站。然而,那时的风力发电技术还不成熟,主要限于小容量的直流发电,存在功率低、依赖风速和噪声大等问题。1931年,世界上第一座中型风力发电机在前苏联的Balaclave建成,其容量为100 kW。随后,丹麦于1957年成功研制了Gedser(盖瑟)风力发电机组,该机组采用了直径为24米的风轮额定功率为200 kW,是一种三叶片、上风向、定桨距、带有失速调节限制机组的功率、采用电动机械偏航、使用异步发电机风力发电机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风力发电机组的功率也不断提高。1983年,美国波音公司研制的MOD一5b型风力发电机组开始投入运行,其额定功率为3.2 MW,风轮直径达到98米。直到1990年末,世界上已经有多个制造商开始生产兆瓦级别的风力发电机组。随着技术的发展,21世纪的陆地风力发电机组一般采用2MW的容量和60-80米的风轮直径,而近海风力发电机组则通常具备3MW以上的容量。现在,大型变速恒频技术已经成为风力发电的主要发展方向,双馈变速恒频风力机组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主流机型,而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由定桨距恒速到变桨距变速恒频的发展历程,使得风力发电更加接近实现以最佳方式向电网提供电力的最终目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