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

记载春秋时晏婴言行的历史典籍
《晏子春秋》是一部关于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言行和思想的文化典籍,成书于战国时期。该书共8卷,其中《内篇》六卷(包括《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还有《外篇》二卷(包括《重而异者》《不合经术者》),全书共215篇。[1][2]
《晏子春秋》包括了儒家的仁义道德、礼乐观念、孟子思想等方面,也涵盖了道家的自然观念、无为而治思想等方面,还包含了法家的重法治、重实效等思想。[3]由于编写者不同,形成了多个版本,经过刘向的整理后,形成现在流传的版本。[4]
《晏子春秋》的作者身份存在争议,有稷下学派的学者、多个时期和多个作者所组成的团队完成等不同说法。[5][6]《晏子春秋》对生活哲学、文学史、刑法治理和政治方面都有深远影响,强调了社会福利和道德修养、影响了古代文学体裁发展、提出了刑法审判的公正、严格和温和,同时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实践和儒家思想传承。[5]

书名

《晏子春秋》又名《晏子》,《晏子春秋》这个书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所着的《史记·管晏列传》中。之后刘向西汉末年校理和编[zuǎn]古籍时,对《晏子春秋》进行整理,他收集了各种版本的《晏子》共30篇,最后选取了8篇215章进行编纂,分为内篇6卷和外篇2卷。这个版本被称为《晏子》。自此,《晏子春秋》一书便有了两个书名,《晏子春秋》和《晏子》。历代修订和整理后,《晏子春秋》的名字逐渐成为主流。但是在学术界和文献中,《晏子》这个名字依然被使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