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

扬州市地方传统戏剧
1
3
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是江苏省扬州市的地方传统戏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地区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及南京、上海一带,是以扬州花鼓戏和苏北香火戏为源头,吸收了扬州清曲的部分剧目而发展形成的戏剧。[1][6][5]
清末民初,扬州花鼓戏和香火戏艺人为求生存,浪迹各大商埠。1911年苏北香火戏进入上海,改称“维扬大班”;1920年,扬州花鼓戏进入上海,改称“维扬文戏”。1931年,维扬大班和维扬文戏合流演出《十美图》,从此便同台演出,成为“维扬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为“扬剧”。1953年2月,江苏省扬剧团在南京建立。扬剧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以活泼、诙谐、夸张的手法取胜,扬剧特别擅长表现普通小人物的喜怒哀乐,雅俗共赏。[5]
扬剧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也对扬州地区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多方面价值,是中国戏剧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2006年5月20日,扬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5]

剧种起源

扬剧起源于扬州花鼓戏和苏北香火戏,其发源地扬州是“歌吹之乡”。清初扬州乡土艺术五花八门,这些乡土艺术与扬剧的产生密不可分。据董爱江《扬州竹枝词》记载,扬剧的最初形式是“小乱弹”;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称之为“本地乱弹”;焦循在《花部农谭》中又称之为“郡城花部”,虽然三人没有在这种乱弹前面冠以“扬州”二字,但当它流传到扬州界外时,人们便自然而然地称它为“扬州乱弹”。扬州乱弹说的是扬州方言,唱的是扬州小曲,角色以小旦、小丑为主,后来才出现小生;其演出类型分为酬神、公演、家宴三种,以酬神演出最为隆重;其剧目有近百种;其班社遍布扬州城内外,演员以扬州人为主。扬州乱弹在当时受到了扬州各阶层的欢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