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

美国诗人、文学家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年10月30日—1972年11月1日)是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同时也是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担任过美国艺术文学院成员,是英美现代派文学的关键人物,拥有诗人、翻译家、批评家和编辑的多重身份,一生经历丰富。庞德和艾略特同为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他从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中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为东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做出了卓越贡献。[1]他出生于爱达荷州的海利镇,并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美国历史、古典文学和罗曼斯语言文学。后来,他转至哈密尔顿大学继续学习。[2]庞德晚年转向法西斯主义,在二战爆发前,前往意大利,并在当地组织了一个反美广播电台,支持墨索里尼。他因叛国罪被捕,并通过好友的劝说,扮演精神病人成功躲过了叛国罪的审判,之后被关押在华盛顿伊丽莎白医院长达13年。后来,他被释放,重返意大利,并于1972年11月1日在威尼斯去世。[1][2]
庞德的意象主义后期象征主义思想对现代诗歌产生了影响。1913年,庞德就与弗林特合作,在《诗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意象主义》的文章,并单独创作了《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一文,正式提出了意象主义运动的诗学纲要,并将其公之于众。[5]庞德所倡导的意象主义诗歌运动,开创了英美现代诗歌的新纪元,其核心理念即为意象。庞德将中国传统诗歌文化带进了西方现代派文学中,促进了美国新诗运动的繁荣发展。他在中国诗歌和日本俳句中发现了无限灵感,并提出了“诗意象”理论,为东西方诗歌文化的交流互鉴做出了贡献。庞德于1949年2月20日获得博林根诗歌奖。[6]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85年10月30日,庞德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海利镇,在当时只是美国的一个边陲小镇,居民约2000人,人烟稀少、盗贼[jué]、经济落后,对于东部移民而言是蛮荒之地。他父亲是一位政治家,母亲则是一位音乐家。庞德一家关系亲密和谐,他是家里的独子,父母自然十分重视对他的培养,希望他能早成大器。因此庞德从小自信,自我感觉甚好。家里很小就对他开始了学前教育,他家的一位邻居回忆说庞德的母亲在他5岁时就教他识字读书。进小学时他就比同龄孩子的知识面要广博许多,大家称他为“教授”。家人一方面鼓励庞德上进好学,为他的成长和进步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亦尊重他的个人爱好,不束缚他的个性,让他自由成长。庞德与他父亲既是一对相敬互爱的父子,更是相互欣赏和鼓励的朋友。在父亲的眼里,小庞德简直是天才,父亲常对人说:“这孩子经常会给你许多惊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