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

中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
李学勤(1933年3月28日-2019年2月24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教育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被学术界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2][1]
李学勤自195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即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1954年至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2003年起在清华大学全职工作,先后任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与名誉理事长、楚文化研究会会长与名誉会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与专家组组长。2019年2月24日逝世,享年86岁。[2]
李学勤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在多学科领域均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2]甲骨学研究上,其建立了殷墟甲骨“两系说”的分期理论,首创殷墟甲骨非王卜辞说,发展了“非王卜辞”的研究,还首先鉴识出了西周甲骨文;在青铜器研究上,其先后发表了400余篇论文,十几部专著,推动了中国青铜器研究由金石学考古学的蜕变,推进了商周年代学的建立和商周史的发展;在战国文字研究上,其提出的战国文字“五系说”成为中国战国文字分法的主流,对金文陶文、古玺、货币等战国文字的相关研究成果直接促成了战国文字学科的诞生;在简帛研究上,其参加了多处帛书竹简的整理研究工作,为中国出土简帛的收藏、保护、整理和研究等工作树立了典范。[3]其提出的“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走出疑古时代”等学术主张,倡导开展比较考古学和比较文明史研究、国际汉学研究和重写学术史等学术研究,引领和推进了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多学科的发展。[2]著有《殷代地理简论》《东周与秦代文明》《新出青铜器研究》《比较考古学随笔》《走出疑古时代》《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清华简及古代文明》等40余部学术著作。曾获得“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称号,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及“孔子文化奖”,首届国学大典“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等。[1][4][2]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