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神庙

山西介休市洪山镇洪山村的寺庙
位于介休市洪山镇洪山村狐歧山麓,源神庙因洪山泉源而建,其庙即建在洪山泉之源头之上。洪山泉又名鸑鷟泉,相传泉涌时鸑鷟鸣于此。洪山源神庙,景色秀丽,环境清幽,池伴古庙,建造精美,历有“华宫”之誉。该庙现存建筑较为完备,占地711平方米,庙向西而立,各组建筑依山势呈阶梯状,层层升级,步步登高。[1]

历史

该庙始建年代不详,相传为唐初尉迟恭介休任县令时为纪念大禹治水所建。由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源神庙碑记》至道三年(997)重新建造神堂的记载可知,源神庙宋前即有之,之后元至大二年(1309)新建庙殿三楹,并于明洪武十八年重修。据明万历十九年(1591)《新建源神庙碑记》,知县王一魁于万历十六年(1588)曾将源神旧庙东移迁庙于南阜(现庙址),并进行扩建。现存建筑规模即保持了此时期风貌。
源神庙因洪山泉源而建,其庙即建在洪山泉之源头之上。洪山泉又名鸑鷟泉,相传泉涌时鸑鷟鸣于此。《山海经》所记:“狐岐之山无草木,多青碧,胜水出焉。”是关于洪山泉最早的历史记载。洪山泉是晋中最大的地下泉水,历来为介休的水利命脉所在,她为介休历代农业、陶瓷业、制香业、水磨等历史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庙碑中关于宋代瓷窑的记载,更为宋代陶瓷的研究提供了珍贵史料。源神庙历来为地方政权和群众管水、用水的中心,源神庙现存之20余通碑碣,记录有宋代名相文彦博“始开三河”的功绩,又载有明代王一魁知县治理洪山水利和弊的实迹以及其他名人治水、水利兴修、水规、水法、水管、水事纠纷解决、工程布局、节水防污等方面的历史史实。洪山源神庙以较完善的历史文化遗存保留了中华民族千余年来的水利文化发展的轨迹,有其独特的文物和历史价值。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