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鼓

曾盛行于辽宁沈阳市的曲艺
东北大鼓是流行于中国东北的曲艺,因产于沈阳地区,沈阳曾名奉天,故有“奉天大鼓”“奉派大鼓”之称。张学良东北易帜[a]后,又称“辽宁大鼓”。后统称东北大鼓。[3][4]东北大鼓的唱词属于说唱式,艺人在演出时讲究手、眼、身、法、步等动作,讲白有韵律、节奏,题材以说唱中长篇书为主,内容多取自戏曲、小说、传奇故事,表演技巧是“鼓套子”。[5][6][7]
东北大鼓约形成于清代中期,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后发展成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专司伴奏,说唱表演采用东北方音。[3][4]清末民初,东北大鼓转入到城市,演出场所转入围棚茶社,出现丝弦乐器伴奏,也开始有女性加入大鼓表演。东北大鼓形成“奉调”“西域调”“南城调”“东城调”“江北调”五大流派。[8][4]中华民国建立后,在地方当局支持下创设了奉天模范说书馆、评词鼓书研究社。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期间,东北大鼓发展遭到重创。新中国成立后,艺人成立沈阳市艺曲协会,东北大鼓进一步的发展。“文革”运动使东北大鼓被视为“毒草”禁止演出,东北大鼓发展遭到重创。[8]
改革开放后,多元娱乐方式的涌入使东北大鼓的传承也受到影响。2006年5月20日,东北大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

历史沿革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