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填四川

元末至清代由湖广至四川的大规模移民
湖广填四川是指在四川人的形成史上发生过的两次大规模移民,一次是在元末明初,一次是在明末清初,主要是将湖北、湖南广西江西福建安徽等省份的人口迁往四川。该说法源于清代魏源《湖广水利论》中谈到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1][2][3]
元末明初,漫长的宋元战争使四川人口数量锐减,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的移民。而此时的移民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到四川避难,二是跟随元末起义军入川,三是奉朱元璋的命令入川开垦。这场移民运动前后经历了22年,到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四川(不包括四川行都司等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总数为147万,移民人口占到了总人数的七成。[1][2][3][4]自元末明初湖广人的大量迁入后,四川的人口逐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到了明末清初,由于天灾和军阀混战等原因,四川人口再次锐减。于是康熙便下令召集将湖广、江西安徽等地的部分人口迁去四川。此次移民活动一直持续到了乾隆嘉庆年间,前后历经一百多年。而到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移民人口已经占四川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移民及其后裔数已经达到约617万。[1][3][4][6]而这两次移民均以湖广人,尤其是麻城籍的为主。[1]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对四川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四川的生态环境、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以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如今四川 的人文特征、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居民性格的形成都是在此次移民运动中奠定基础的。[1][7]

移民原因

元末明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