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周立波(1909年8月9日--1979年9月25日),湖南益阳人。[3][4]本名周绍仪,字凤翔,号刿卿,又名周奉悟,有周立波、周德、张尚斌、雅歌、张一柯等笔名。中国现代作家、编译家,与赵树理并称“南周北赵”。[1]
1930年8月,周立波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3]同年用“立波”作笔名,踏上了文学创作之路。[9]1934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负责编辑“左联”会刊。1935年1月,周立波加入中国共产党。[2]这一时期由其翻译的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和报告文学《秘密的中国》产生了较大影响。[5]1941年后,他陆续发表了短篇小说《第一夜》《麻雀》等短篇小说,在他的创作道路上具有重要意义。[8]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5]之后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一直是周立波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10]1946年,他创作出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为他赢得斯大林文学奖[3][2]1950年,周立波在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中担任影片的文学顾问。之后该片再次获斯大林文艺奖金。[3][6]1958年1月,由其创作的小说《山乡巨变》开始在《人民文学》杂志连载。小说一经发表,就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讨论。[2]
1966年1月21日,周立波写作发表了散文《韶山的节日》,被江青认为是丑化毛主席的反动作品。之后周立波被扣上“文艺黑线的黑干将”“反革命修正主义”等帽子,并被非法监禁5年。[6]1978年3月,《人民日报》重新刊发《韶山的节日》,为韶山节日事件平反。6月,周立波发表最后一篇作品《湘江一夜》。[6]1979年9月25日,周立波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4]
周立波曾先后担任《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副主编,《中原日报》副社长,北平军调部中共代表团翻译,中共松江省委宣传部宣传处长,沈阳鲁艺研究室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湖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湖南分会主席。全国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中国文联第一、二、三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11]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