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肉眼无法分辨的大量微粒
霾也称灰霾,是指悬浮在空中肉眼无法分辨的大量微粒,能见度小于10km的天气现象。称烟霞 (Haze)。[1]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4][5]当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使远处光亮物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微带蓝色。[6]形成霾的天气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气象因素和人为因素。[6]霾天气主要发生在工业污染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和中东地区。[3]
霾粒子来源于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直接排放到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含碳化合物等一次颗粒物,及排放到大气的气体物质通过化学转化形成的二次颗粒物。霾粒子具有一定的化学和生物活性并有携带细菌和病毒的能力。在中国存在着4个灰霾严重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河谷、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1]霾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十分严重,使极端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加大,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造成农作物减产,还影响城市绿化和市民的身体健康。大气灰霾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的气象灾害之一。[7]
霾最早的语义,是笼统代表指混沌、晦暗,属于视程障碍类。与雾之间的差异:霾是土之气,雾是水之气。霾在古时候,代表大风卷积尘土、烟、降落、或者漂浮。霾的出现,与大风高度相关,更像是现代的扬沙或者浮尘以及沙尘暴。史料中有少量个例记载,但并不是主流的理解。霾在古时候,并非常规的或者高危害性的天气现象。在最近数十年的气象观测中,霾日与雾日之比由1:3逐步演变为1:1,基本可以说明霾已进入盛行期。现在经常把雾与霾并列,统称雾霾天气,但雾与霾终究是两种现象,只不过它们经常在一个区域内交替或混杂。[8]

形成原因

气象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