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

有机磷除草剂
草甘膦(英文名称:Glyphosate),化学名称为N-(磷酰基甲基)甘氨酸,别名镇草宁、农达,为含磷有机化合物分子式为C₃H₈NO₅P,是一种广效型的有机除草剂[3][1]草甘膦常温下为白色结晶粉末,可溶于水,难溶于乙醇等常见有机溶剂[1]草甘膦分子中含有羧基氨基甲基膦酸基,它的化学性质兼有这些基团的某些特性。[3]其工业制备方法可以分为甘氨酸合成法与亚氨基二乙酸(IDA)合成法。[4][5]
草甘膦的适用范围广泛,农业上主要用于农田的免耕栽培;林业上用于种植果园、茶园、葡萄园、森林防火隔离带的除草; 牧业上用于草原、牧场的开发和利用 ;建筑、交通 领域内大规模的除草也常首选草甘膦。此外,草甘膦还应用于改善饲料品质以及农作物的干燥与催熟。[6]按照中国农药毒性分级,草甘膦原药为低毒。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农药残留专家联席会议,美国环保署、欧洲食品安全局、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等监管机构自1987年来先后对草甘膦开展了超过300个独立的毒理学研究,评估结论是,草甘膦致癌的可能性较低。[7][8]

相关历史

草甘膦最早是在1950年由瑞士小型制药公司西拉格(Cilag)的研究人员亨利·马丁(Henri Martin)首次合成,但当时并没有被进一步研究。10年后,随着公司被收购,草甘膦以及其他西拉格公司的研究样品都被转移到了化学品分销商奥尔德里奇化学公司(Aldrich Chemical Co.)。1970年,孟山都Monsanto)公司首次重新合成了草甘膦并进行了测试。1971年,贝尔德(Baird)和他的同事描述了草甘膦的除草效应,孟山都公司获取相关专利权后,将草甘膦作为农药“农达(Roundup)”引入市场。草甘膦一经推出,便在当时的农药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到90年代草甘膦一跃成为市场上最畅销的除草剂活性组分。
1991年,草甘膦的专利保护在美国以外的地区到期,其售价在两年内下跌约了40%,在二十年内下跌了约50%。到2000年,草甘膦在美国的专利保护也到期后,虽然孟山都公司依旧是草甘膦的主要生产商,但陶氏(Dow)、先正达Syngenta)、NuFarm等公司生产的草甘膦仿制药规模也急剧扩大。随着各处产量的增加,尤其是中国产量的增加,以及各处的其他因素,草甘膦价格继续下降。到2012年,中国的化工厂在草甘膦生产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12年全球的草甘膦总产量为110万吨,而全球需求仅为50万吨,而中国在2010年的草甘膦产量就达到了835900吨,有足够的产能来满足全球的需求。[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