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

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是一种现代主义运动,起源于20世纪初的德国,最初涉及诗歌和绘画。这个词最初由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在1901年巴黎独立大厅的画展中使用,用以描述与印象派不同的绘画风格。表现主义的典型特征是仅从主观角度呈现世界,为了唤起情绪或想法,从根本上扭曲它的情感效果。表现主义艺术家试图表达情感体验的意义而不是物理现实。[1]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在20世纪独树一帜,其内在表达和非具象风格挑战传统,关注城市化、人与自然等主题。在民族独立和宗教反抗斗争中,德国艺术家形成了探索真相的能力。最具影响力的团体包括桥社、青骑士社和新客观社。二战后,美国文化影响德国,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追求绘画自由和情感真实,反对美国波普艺术,重现德国传统精神,展现了本土艺术思潮的独特性。[2]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强调内心情感,忽视对客观事物的形式化摹写。这种对现实的扭曲和抽象化表达了艺术家们对世界复杂情感的理解,成为反抗命运和批判社会的工具。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独特,融合客观暴力、浪漫想象和抽象概括。它以高尚的道德观评判客观世界,拓展现代绘画艺术表现语言,其精神内涵对欧洲和中国美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3][4]

定义

表现主义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在先锋杂志《狂飘》中,用于形容强调情感的艺术观念。其主要追求是打破文艺复兴以来对客观模仿的传统绘画观念的束缚,在绘画表现形式语言和主题内容上进行改革创新。表现主义强调绘画艺术应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主观性,而不是刻板的模仿。在手法上,艺术家运用变形和夸张来表达情感体验和个性宣泄;色彩上,他们使用鲜明、强烈的颜色;线条和笔触则放荡不羁。这种表现手法呈现的作品效果使观者感到压抑和不安。作为战后时代的绘画艺术思潮,表现主义在上个世纪的西方艺术领域逐渐完善,成为世界美术史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艺术潮流。表现主义艺术家将自己的作品与变革社会的想法相结合,从东方美学和非洲原始艺术中寻找灵感。在现实背景和表现欲望的双重压力下,他们抛弃了精美的技法,采用扭曲、夸张的人物形象来表达对社会的绝望和痛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