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

实验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1
2
丁肇中(英文名:Samuel C.C. Ting1936年1月27日-[4]),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城,美国国籍,祖籍中国山东日照,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
丁肇中1959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学士和数学学士学位,1961年获物理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5]毕业后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9年,丁肇中证明了高能量普通光可以变成矢量介子[6]1981年起,领导国际合作组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寻找新粒子,1995年,负责领导多个国家科研人员进行阿尔法磁谱仪实验。[7]
丁肇中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在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以及寻找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现象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2]1974年,丁肇中团队因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a]的中性粒子(他命名为J粒子),这也是发现的第4种夸克束缚态粒子,[8]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1]

人物经历

早年和求学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