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桕

大戟科乌桕属植物
[jiù]学名Triadica sebifera (Linnaeus) Small),又名木子树、桕子树、腊子树、米桕等[1]大戟科(Euphorbiaceae)[2]乌桕属Triadica[3]落叶乔木[4]。乌桕在世界分布于日本越南印度等地;欧洲、美洲和非洲亦有栽培。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黄河以南各省区,北达陕西甘肃[1]。乌桕生于海拔800米的旷野、塘边或疏林[1],喜温暖湿润,喜阳光。耐干旱、耐瘠薄、耐盐碱、抗风、抗病虫害能力较强。不耐严寒、不耐久荫。[4]
乌桕高可达15米,各部均无毛而具乳状汁液。树皮暗灰色,有纵裂纹;枝广展,具皮孔。叶互生,纸质,全缘;中脉两面微凸起。花单性,雌雄同株,聚集成顶生总状花序花梗纤细,向上渐粗;雄蕊2,花丝分离。雌花花梗粗壮,子房卵球形。蒴果[shuò guǒ]梨状球形,成熟时黑色,种子扁球形,黑色,外被白色、蜡质的假种皮[1]
乌桕树形优美,叶色富有变化,既可观形,也可观叶,在园林绿化上被广泛应用[5]。其木材可制作家具、农具[6]。其叶可作为染衣物的黑色染料,并可提取[kǎo]胶。其白色的蜡质层溶解后可制肥皂、蜡纸、金属涂擦剂等;种子油可制漆[6],可作为涂油纸、油伞的涂料[1]。同时,乌桕根皮、树皮、叶,种子均可入药,其味苦,性微湿,有毒,可泻下逐水,消肿散结[4]。乌桕于18世纪末期被引种入美国后迅速在美国南部地区蔓延并形成了严重的入侵,被美国德克萨斯州农业部列为“有害生物”、入侵树种名单中,禁止输入[7]

历史记载

乌桕的名称和相关记述最早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郭璞的《玄中记》和北魏贾思勰[jiǎ sī xié]的《齐民要术》。《齐民要术》中记载:“乌臼(即现在的乌桕),《玄中记》云:‘荆、扬有乌臼。’其实如鸡头,[]之如胡麻子,其汁味如猪脂。”《齐民要术》作为一部集结了中国北方农业种植经验与技艺的综合性农业书籍,即便乌桕未直接列于其中,也可见乌桕当时已经为人们所熟知[8]。另外,《新修本草》中“树高数仞,叶似梨、杏,花黄白,子黑色。”,《本草衍义》中:“乌桕叶如小杏叶,但微薄,而绿色差淡,子八、九月熟,初青后黑,分为三瓣。”均对乌桕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记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