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璞

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中国晋代学者、文学家、训[]学家、博物学家、术数家。[3][4][8][5][9]
郭璞出身寒门,其青少年时代在家乡闻喜度过;相传河东人名郭公,精通卜术,郭璞曾随其学习五行、天文、卜[shì]之术;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前夕,郭璞为躲避战乱,离乡南迁;途中,创作了《盐池赋》《流寓赋》等作品;后渡江到达宣城,在宣城太守[yòu]幕下任参军之职;不久,投奔王导,任王导参军;太兴元年(318年),晋元帝即位,郭璞因进献《南郊赋》被任著作佐郎,后升尚书郎;太昌元年(322年),因母丧去职。守孝未满一年,被王敦召为记室参军太宁二年(324年),王敦欲举兵叛乱,郭璞借占卜劝其打消叛乱之心,被王敦杀害;王敦之乱平定后,东晋朝廷追赠郭璞为弘农太守。宋徽宗时追封闻喜伯,元顺帝时又追封灵应侯;[7]因郭璞曾任记室参军,又被赠弘农太守,故世称郭记室、郭弘农。[3][10][11][12]
郭璞一生勤于治学,见诸史料的著述多达数十种,盖有涉猎诗歌、词赋、训诂、神学易学等诸多领域;史称其长于赋文,尤以“游仙诗”而名重当世,《文心雕龙》誉其诗作“挺拔而俊”“足冠中兴”;治小学、训诂颇得其要,郭氏《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等诸般注书多受后世推崇;[13]治易学、术数声动千年,撰成《易斗图》《易洞林》《周易新林》等著述计有数十卷,后世又往往以“中国神话学研究鼻祖、[14]堪舆学鼻祖、术数大师、水府仙伯”等尊讳冠之。[15][16]正史晋书》赞曰“景纯通秀,夙振宏材;沈研鸟册,洞晓龟枚”;清人李慈铭论称“晋世第一流者,盖二十人尽之矣”,郭璞之博奥当居其列,[17]但同时也间有一些批驳声音。[3][18][19]今有明人缀补辑佚郭弘农集》两卷传世。[6][1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