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中国的汉族古老的吹奏乐器
笙,又称芦笙,是中国古老的簧管吹奏乐器,由簧片与竹管耦合共振而发声,属于“八音”中的“[páo]”类,也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由于笙的发音遵循和声原则,声音饱满而悦耳动听。[1]
笙的历史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早在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和”(即小笙)的名称的记载。其最早的实物见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有2400多年历史。笙的繁盛期为周至春秋时期,是宫廷乐奏中常见的乐器之一。然而自隋唐开始,由于西域音乐的传入,笙的地位每况愈下,至宋元明清时代,笙逐渐衰落。1949年后,中国开始重视与发扬传统文化,笙借此机会重获新生。[3]
笙主要由笙簧、笙苗和笙斗三部分构成。[4]早期的笙为竹制,后来改为铜制。在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笙的形制主要有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唐代又有了十七簧的义管笙,在十七簧之外,另备两根义管。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的笙有方、圆、大、小各种不同的笙的形制。进入20世纪后,笙也经历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制造出“现代笙”。[2][5]
笙在中国古代多用于庆典、筵席的伴奏,或于民间合奏中使用。中国文化在东亚的传播也让日本朝鲜分别发展出了雅乐笙和笙簧。在中国传统吹管乐器中,笙是唯一能够吹出和声的乐器。在合奏的时候,笙的音色易与其他乐器混和,在乐团中常负责和声伴奏,能起到调和乐队音色、丰富乐队音响的作用。[2][4][6]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