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

中国通用语言
汉语(英文:Chinese,语言代码:ISO639-1 zh),又称华语、中文,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新加坡的官方语言之一,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1]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2]汉语的使用主体为分布在中国的汉族、目前已转用或使用汉语的回族满族以及大多兼通汉语的其他少数民族。此外,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文莱等东南亚地区,以及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地华人社区的华人使用华语。[3]一般所说的汉语包括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以文言文为标准书面语。现代汉语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现代汉语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4]汉语方言通常分为十大方言:官话方言晋方言吴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徽方言平话土话,各方言区内又分布着若干次方言和许多种土语。[5]
汉语经历了与境内外其他民族语言密切交流的发展过程,是以汉民族语言为主体,同时融合了其他民族语言因素而逐渐形成的。[6]王力汉语史稿》,汉语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公元3世纪以前的上古汉语、公元4世纪到12世纪的中古汉语、公元13世纪到19世纪的近代汉语五四运动以后的现代汉语。[7]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截至2021年,中国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0.72%。[8]此外,2015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在全国范围开展包括方言在内的语言资源的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工作。[9]截至2018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总体完成率达99.7%。[10]
汉语总体上是一种分析语,但汉语中仍存在部分屈折现象、黏着现象甚至多式编插现象。[11]古今汉语颇有差异,如在词汇方面,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占优势,现代汉语则双音节词占优势。在语法方面,相较于古代,现代汉语里有一些类似形态变化的现象,词类活用的现象有所减少,句子连带成分比较多,结构日趋复杂。在语音上变化较为明显,其中最显著的是声调上的“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以及浊声母的清化等。[12]现代汉语共同语的语音有声母22个(包括零声母),韵母39个,声调4个。汉语词的结构类型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合成词可分为复合式、重叠式、附加式;现代汉语词汇主要由基本词汇、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和熟语等构成。在词法上,现代汉语的词类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状态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拟声词十五类;句法上缺乏形态变化,以虚词和语序为主要的语法手段。[12]记录汉语的文字是汉字,属于表意的语素音节文字,汉字和汉语相适应,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13]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汉语产生了包括经史典籍、汉语辞书、华语歌曲、京剧等大量丰富的语言文化,汉语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汉语文化圈”的形成。[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会说汉语的人大约有16亿,使用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使用广泛度居世界第三。[15]目前,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都致力于推广汉语(华语)教育。[16]据报道,目前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4000多所国外大学开设了中文课程。据粗略统计,目前中国以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约2500万,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人数近2亿。[17]美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蒙古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汉语教学均由第三外语上升为第二外语。[18]随着中国孔子学院对汉语的传播,汉语的世界影响正持续扩大。[17]

词源与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