鮣鱼

鮣科鮣属的一种鱼类
鮣鱼(拉丁学名:Echeneis naucrates),别名鮣、长印仔鱼,是鮣科鮣属的一种鱼类,是极具特色的游钓鱼以及观赏鱼[2][1]其平均体长为12.35-64.8厘米,最长可达约110厘米。平均体重2.01千克[5][4][6]体呈长形,前方略平扁,向后呈尖柱状。头顶有椭圆状吸盘,由背鳍特化而来。除头及吸盘外,体被小长圆形鳞。[5][4]侧线前端较高。身体常呈现深灰色或深棕色,腹部黑色,体侧有边缘白色的深棕或深灰条纹。[1][5][4]眼小,侧中位,两眼之间的间隔被吸盘占据。[5][7]口略大,微斜,下颌较长。上下颌、犁骨、腭骨及舌上均具齿,下颌上有许多尖尖的绒毛状牙齿。[1][5]
鮣鱼分布广泛,常活动于热带温带海域。[3]主要分布在大西洋西部、太平洋以及印度洋[4]中国各海均有鮣鱼分布。[5][7]鮣鱼常吸附鲨鱼海龟、鲸甚至轮船及潜水员上,依靠被吸附者的寄生虫以及食物残渣维生。[1][7]
鮣鱼既有观赏及经济价值,也有科研及研究价值。可食用,[7]也可以作为观赏鱼类,它吸附在其他海洋生物上的景象极具观赏价值。[1]鮣鱼吸附于鲨鱼等海洋生物的特性可以帮助人类定位平时较难寻找的鱼类或海洋哺乳动物[1][4]同时鮣鱼极富特色的吸盘也为人类科技发展提供了灵感。[8]鮣鱼种群数量稳定,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3]

命名历史

瑞典博物学家林奈(Linnaeus)在1758年首次将鮣鱼定名为“Echeneis naucrates”。属名“Echeneis”源于希腊语,“echein”意为抓住,“nays”意为船。[1]林奈所定名为使用最多的学名,此外,鮣鱼有许多异名,如Echeneis lunata Bancroft,1831、Echeneis vittata Rüppell,1838、Echeneis fasciata Gronow,1854、Echeneis fusca Gronow,1854、Echeneis guaican Poey,1860、Echeneis metallica Poey,1860以及Leptecheneis flaviventris Seale,1906等。[1][3]学名外,鮣鱼一般被称为Sharksucker,意为“吸在鲨鱼上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