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遗址

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的陶寺乡,地处汾河岸边、临汾盆地,遗址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包括陶寺、东坡沟、沟西、宋村、中梁5个村。时代为距今4300~3900年的龙山时代末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1][2][3]
自1978年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等单位联合对陶寺遗址进行了四十多年的考古探索。陶寺遗址遗存内容丰富,主要遗存类型包括:城墙、夯土建筑基址、墓葬、房子、窖穴、陶窑、石灰窑、水井、壕沟、路土、石器加工遗迹、灰坑和灰沟等。出土文物约5000件,类型主要包括陶器2000余件,石器约2500件,玉器100余件,骨器100余件,漆木器40余件,铜器3件,建筑构件若干等。其中彩绘龙盘、陶鼓、[tuó](tuó)鼓、特[qìng](qìng)、玉石[yuè](yuè)、[shū](shu)、铜铃、朱书陶扁壶残片、刻花白墙皮、陶板瓦、白灰地坪及人、狗、猪的骨架等具有重要价值。[1]这些重要发现表明陶寺文化时期早期国家已经出现,礼制初步形成。考古实证表明,4000多年前,该地是一处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中心。[3][4]
陶寺遗址的发现使“尧都平阳”成为信史,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3]1988年,陶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18年,陶寺遗址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21年,陶寺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同年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3]

发掘历史

1978年至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与临汾 行署文化局合作,揭露了居住区和墓葬区,发掘墓葬一千余座。其中大贵族墓葬9座,出土了陶龙盘、陶鼓、鼍鼓、大石磬、玉器、彩绘木器等精美文物,震惊海内外,确定了陶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