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龙

一类会飞的爬行动物,生存于中生代,已灭绝
翼龙指翼龙类或翼龙目(Pterosauria),是一类生存于中生代的爬行动物,也是第一批会飞行的脊椎动物,现已全部灭绝。其拉丁文“Pterosauria”的意思是“有翼的爬行动物”,这也指示出其最重要的特征——具有翅膀,这对翅膀是由皮肤、肌肉、与其他软组织构成的[1]。虽然在艺术作品中翼龙类经常被当做恐龙的一种,但是实际上翼龙类并不是恐龙,而是属于恐龙的近亲,与恐龙同样属于主龙类[1]。翼龙目有着漫长的演化史,长达1.6亿年,因此也有着相当多的种类,已知超过200种,其中最大的风神翼龙翼展接近一架轻型的滑翔机,长度超过12m,而最小的森林翼龙则仅有燕子般大小,翼展仅有25cm[2][3]

分类

在上个世纪,翼龙目被分为喙嘴龙亚目(Rhamphorhynchoidea)和翼手龙亚目(Pterodactyloidea),但现在人类认为“喙嘴龙亚目”是一个多系群,应该被拆开,因此喙嘴龙亚目不再是一个有效的分类群,但是为了方便归纳原本属于喙嘴龙亚目的不同类群,现在一般将翼手龙目以外的翼龙类成员统称为非翼手龙类[3]。这两个类群在时代上可以这样区分:非翼手龙类存在于2.2亿年前的晚三叠世至1.5亿年的晚侏罗世;而翼手龙目时代要晚一些,推测起源于早侏罗世,灭绝于晚白垩世末期[4]
在骨骼结构上,非翼手龙类与翼手龙目也有着显著的不同。非翼手龙类的成员头骨短而高;上下颌全都有牙齿;外鼻孔与眶前孔分开;枕骨关节指向后方;背椎没有愈合;一般拥有长尾;翼掌骨短;第五趾长,由两个趾节构成。翼手龙目成员的头骨一般显著的低而长;只有部分种类有牙齿;外鼻孔与眶前孔愈合成鼻眶前孔;枕骨关节指向下方;部分成员存在愈合的背椎;尾部短小;翼掌骨长;第五趾短,由一个残留的趾节构成[1]
最经典的翼龙形象——无齿翼龙复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