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

中国古代兵书
《三十六计》是最早在1941年被发现于甘肃[bīn]州(今陕西彬州)一书摊的手抄本兵书。全书不分卷,包含六套三十六计,前有《总说》,后附残缺的《》。《三十六计》成书的确切时代、撰者均不载,历代史籍也未著录。一般认为可能成书于明清,也有观点认为可能是南北朝时期檀道济原著。[1][2][3][4]
《三十六计》结合《易经》中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主要论述军事斗争中包括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的六套共三十六种计策,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兵家计谋和军事谋略学的成果,集中国古代军事哲学中谋略学之大成。《三十六计》不仅总结了中国古代先进的军事理念和丰富的斗争经验,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传承中智慧的结晶和文化遗产[1][2][3][4][5][6]
《三十六计》六十年代开始主要在军队内部流传,1979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以后非常流行,被广泛与政治、经济、哲学、人生、管理、商业等多个领域相结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与《孙子兵法》并称的中国古代兵家经典。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三十六计》还被翻译为十余种语言,在全世界引起很大的反响。[4][7][8]

成书

《三十六计》一书史无记载,成书年代及作者均不详。1941年被发现时即有此书名,大约得自其内容主要是阐述中国古代军事斗争中三十六种计谋。“三十六计”这一提法最早见于南北朝梁朝时成书的《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这里的“檀公”当指南朝时期刘宋精于兵法的大将檀道济,化用的是他率军讨伐魏国失利避退的故事。而此处出现的“三十六”种计策的说法,后人经常沿用。如宋朝惠洪在《冷斋夜话》中就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表述。一般认为《南齐书》中的“三十六”是虚指,形容历史上的檀道济机智多谋,但也有不同观点认为檀道济确实曾著作《三十六计》一书。《三十六计》的成书也因此有两种主要的说法。[1][2][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