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斋夜话

北宋僧人惠洪所著小说
《冷斋夜话》,古代中国诗论著作。共十卷。北宋僧人惠洪(1071-1128)著。是书体例介于笔记与诗话之间,但以论诗为主。论诗多称引元佑诸人,以苏轼、黄庭坚为最。书中多通过引述诗句提出并阐述一些诗歌理论。

时代背景

政治背景
赵匡胤陈桥驿(在开封东北四十里)组织兵变,代周自立,建立了北宋王朝。北宋建国后将近二十年间,利用武力和外交的手段,吞并了南方的几个独立王国,和建都在太原的北汉。但版图小于汉、唐,燕云十六州终未能收复,与边疆民族辽和西夏政权冲突不断。北宋初期为了防止中晚唐以来藩镇武力割据的政治局面重演,各种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同时,也客观上使当时人民有比较安定的环境来从事农业、手工业的生产,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并有利于宋代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北宋王朝在防范武人跋扈方面收到了成效,然而同时也大大削弱了军队的作战能力。加以北宋历朝皇帝对武将的猜忌,在边疆有事时每派宦者监军,多方牵制。对外战争的失利,这就使北宋比之我国历史上的其他统一王朝表现得特别软弱。为选拔官僚,北宋还进一步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这就使中小地主阶级的士子,有更多的机会参加政权。它也使更多士子“一经皓首”,毕精神于无用之地。宋初科举承唐五代余风,偏重诗赋,到仁宗以后,就更重策论。文人执掌政权和当时科举制度密切相关。由于军队的缺乏作战能力和对外战争的接连失败,北宋王朝每年要向辽和西夏交纳银绢,使国内人民主要是农民阶级,在徭役、赋税的沉重负担之下,还兼受辽、夏贵族的剥削。
在内忧外患之下,到宋仁宗即位以后,促使一部分正视现实的文人如范仲淹欧阳修等,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厚农桑、减徭役等改良政治的主张,企图以此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他们的政治主张遭到保守派的反对,这就是庆历党争。宋神宗即位,新党王安石的变法运动开始。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在朝廷里全面主持变法。反对变法的臣僚如文彦博富弼司马光苏轼等,纷纷被贬[zhé]或自求外放。苏轼先是自求外放,既而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1079)。神宗英年早逝(1085),十岁幼子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哲宗元祐元年(1086)高氏全面起用旧党、排挤新党。元[yòu]八年(1093)高氏去世,哲宗亲政。哲宗愤恨垂帘期间自己形同傀儡,遂弃旧党而起用新党,带来政局的再一次动荡。后宋徽宗即位,崇宁元年(1102)亲政后,迅速改变政治面目,禁毁“元祐学术”与竖立“元祐党人碑”,对旧党实施了更大规模、更为严重的政治迫害。在此党禁时期,惠洪却仍与元祐党人黄庭坚张商英陈瓘等名士往来唱酬,虽获罪发配海外,终仍不悔。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侵愈烈,徽宗让位于钦宗。钦宗即位后即贬斥蔡京等人,才废除“元祐党禁”。